上海兩會特別報道

隨著人工智能芯片、機器學習等技術取得突破,全球制造業進入產業重塑關鍵期

“上海制造”佈局產業鏈高端正當時


■本報記者 徐晶卉

全球制造業正在經歷重新洗牌。市值最高的那些互聯網企業,其未來藍圖共同的趨勢就是向高端制造業滲透:在國外,谷歌無人車落地,臉書借助Oculus虛擬現實頭盔和太陽能飛機正在圓它的“制造夢”;在國內,阿裡巴巴投資小鵬汽車,騰訊投資蔚來汽車並成為特斯拉第五大股東……

當制造業的創新鏈、產業鏈、價值鏈深刻變革之時,上海制造業企業一樣可以搭上“互聯網+”快車,實現升華和蛻變;在互聯網迅猛發展的浪潮中,創業企業同樣能在高端制造的核心領域抓住機遇,形成一批爆發點。

傳統制造“跳一跳”

就在半個月前,上汽榮威啟動互聯網汽車智能系統2.0空中升級,這也是全球規模最大的一次互聯網汽車智能系統在線升級,涉及30餘萬互聯網汽車用戶。借用時下一句流行語來形容,就是:上汽集團正試圖“跳一跳”,觸碰制造業最前沿的脈搏。

這背後自有底氣。早在2014年7月,上汽集團與阿裡巴巴簽署互聯網汽車戰略合作協議,半年後共同投資10億元設立“互聯網汽車基金”,組建斑馬公司,推進“跑在互聯網上的汽車”落地計劃。2016年7月,雙方合作的首款互聯網汽車榮威RX5上市,一夜間成為“爆款”。

實體經濟和制造業謀變,路徑之一就是與互聯網、大數據、人工智能深度融合。在這方面,上海大有可為。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權衡認為,互聯網技術正在創造新需求,帶來新增長點;上海制造業要抓住契機,體現產業方向及競爭力,將科技創新和實體經濟相結合。

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顯示,上海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制造業部分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提高6.8個百分點,現代服務業為主體、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引領、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初步形成。

伴隨著新一輪技術革命的推進,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在推動產業組織和制造方式產生重大變革。德勤中國合夥人張天兵認為,上海制造未來的途徑可以總結為三句話:在硬件和設備方面進行優化;在信息化、軟件和服務方面進行轉型;借助互聯網彎道超車。

“騰籠換鳥”提能級

在寸土寸金的上海,要振興“上海制造”,必須向含金量更高的產業價值鏈高端邁進。

中心城區對高端制造的探索從未止步。雲嶺西路600弄原本是工業企業的倉庫和廠房,如今“騰籠換鳥”變成瞭普陀區智能制造和機器人產業園,吸引瞭包括羅伯沃茨機器人等一批智能制造企業入駐,形成瞭集聚效應。

在楊浦區,通過城市有機更新,有著百年歷史的中國紡織機械廠原址轉型為前沿科技橋頭堡,摩拜單車等創業企業不僅在短短幾年內“起舞”,更成為帶動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新力量。

“支持智能制造及機器人產業快速做強做大並形成集聚,引進和培育產業鏈關鍵環節企業和重大項目,這是普陀區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。”普陀區科委主任李文波表示,下一步將加快建設上海機器人產業創新基地,深入推進智能制造與人工智能關鍵技術研發和產業化,放大“頭部效應”,在新技術浪潮中標註“上海制造”品牌。

培育競爭新優勢

去年11月14日,上海發佈《關於本市推動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實施意見》,提出“智能上海(AI@SH)”行動,加快互聯網、大數據、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,到2020年基本建成國傢人工智能發展高地。

在全球人工智能領域,芯片無疑是核心板塊。全球人工智能芯片第一個獨角獸公司“寒武紀科技”就駐紮在浦東臨港。兩個月前,“寒武紀”一口氣推出五款硬件,包括兩款高性能機器學習處理器,凝聚著中國科學院在人工智能基礎研究上的關鍵突破。“寒武紀”並非臨港唯一的人工智能芯片企業。上個月,百度深度學習研究院創始人餘凱創立的“地平線”公司正式落戶臨港,它研發的全球首款嵌入式人工智能視覺處理器已經量產,面向智能駕駛等領域,可以並行檢測超過200個視覺目標。有分析認為,到2020年,人工智能芯片的市場規模將達146億美元,約占全球人工智能市場規模的12%。隨著人工智能芯片、機器視覺、機器學習等技術的突破,上海實體經濟有可能重獲競爭優勢。

正是意識到“上海制造”的新機遇,2018年伊始,臨港集團就把大力發展以人工智能為核心技術的智能制造產業、以集成電路為核心技術的互聯網產業、以生命科技為核心技術的醫療健康產業作為臨港的方向。董事長劉傢平表示,將力求實現高端制造、智能制造和自主制造,成為“上海制造”的重要載體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eslelinekc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